繁體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繁體小說 > 詩相 > 第二十六章《酬》

第二十六章《酬》

-

人的社會屬性註定人們需要群居而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需要開展人際交往,因而人際交往是亙古未變的社會準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可以促進自我的認識、求同存異獲取自身所需。在古裝武俠電視劇中,常有“以武會友”的說辭,也即切磋武藝來進行溝通交流,還有比武招親之說,好比現在大城市的剩男剩女通過相親交友,本質上也就建立人際關係中的婚姻關係的一種途徑。在以武會友之餘,三百六十行發展出來的以詩會友、以歌會友等,在千奇百態交友的平台展現才華用以吸引欣賞自己的朋友,以達到交友的目標,因此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是需要靠吸引力的,有被人家欣賞的特質優點。在詩詞大放光芒的唐代,以詩交友自是士大夫階層常見的人際交往方式,因此可見唐詩中有很多酬贈詩,從小就學過大詩人李白的《贈汪倫》,便是典型的贈詩,酬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的贈酬詩,可以是人際交往中單向流動的關係,像李白的贈詩便無汪倫的酬詩,它們也可以是閉合的,就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叢詩題中便可知道,是對樂天(白居易)贈詩的迴應之作。

唐代贈酬詩,不僅僅是詩人以詩會友的交際方式,更是以詩明誌的一種形式,更是有請求多多關照的委婉做法,它的目的不儘相同,如李白的這首《贈汪倫》便蘊含了作者表達感謝之意,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除了表達感謝之意外還蘊含了作者明誌的意圖,如詩人孟浩然創作的《望洞庭贈張丞相》則是請求上位者多多關照之意。在唐詩中,贈詩往往容易比酬詩出現經典語句,如在贈詩篇目中介紹的幾首贈詩,都有傳世甚廣的經典名言,如杜甫《贈花卿卿》中的“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崔郊《贈去婢》中的“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羅隱《贈妓雲英》中的“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等。這些詩篇無一例外都冇有酬詩,或許贈予的對象未能創作出詩句,也或許是無法進行酬答作詩。酬答詩中,出現曠世名句的當屬劉禹錫回饋給白居易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因為揚州初逢席上的見贈,他們相見恨晚,晚年成為至交,此後他們很是喜歡贈酬詩篇,不過劉禹錫的酬詩質量都勝過白居易,我們所熟悉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經典名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便是酬答白居易時創作出來的。

同年的劉禹錫和白居易,首次相逢是在揚州,這時的他們已經年過半百,在古代算是晚年交友了,當然他們這次會友後的二十年,持續保持著親密關係,這也是非常難得的關係,人際交往時,往往是年少時結交的朋友纔可謂之朋友,晚年的他們並稱“劉白”,一度“白唱劉和”,自是唐代詩壇中鳳毛麟角般的存在。白居易曾寫過一篇散文謂之《劉白唱和集解》,可見他們兩個是經常唱和寫作詩篇的,集解,也就是白居易對他們所創作的贈酬詩匯集起來出版時寫的序言,提到收錄了兩人唱和的詩篇138首,138首詩對於詩王白居易和詩豪劉禹錫來說,隻是他們創作詩篇的九牛一毛,但是對於兩人唱和而言,不可不謂多。白居易的詩作成就主要是中青年時期,而劉禹錫是始終堅持積極向上心態的,故而晚年成為至交的他們,唱和的詩篇也即他們互寫的贈酬詩,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酬樂天詠老見示》在詩作質量上和精神層麵的表達上,顯然更值得後世的稱讚。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從白居易的詩題就可看出,劉禹錫出身背景不簡單,到他為止,在宗親裏排行排至二十八位,可見出生一個非常龐大的家庭中,白居易另外有作詩《問劉十九》,“劉十九”應是劉禹錫宗親家族裏的哥哥,劉禹錫後來贈詩《歎水別白二十二》給白居易,可見白居易排行二十二,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都是出生於大富大貴之家。父輩兄弟五六個,乃至七八個倒也正常,十兄弟也不是冇有,能排到二十八個的話,若不是錦衣玉食的家族,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他們能中舉就足以說明不簡單了,儘管唐朝施行科舉取士製度,名義上隻要是學子就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冇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家世背景,中舉之事難如登天,本質上還是權貴家庭壟斷了仕途之門,用考試方式選撥官員平衡世襲製的弊端而已,寒門子弟要想中舉猶如彩票中獎一般的上帝庇佑,因為曆史上很多子弟科舉幾十年都未登科,晚唐著名羅隱十次科舉都未中,可見仕途之門還隻是留給官宦世家的。

一贈一酬,瞬間昇華彼此的友誼,常言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晚年時期的白居易和劉禹錫還能成為摯友,史上並不多見,互訴衷腸,欣賞彼此的才華橫溢,感歎對方遭遇不平,為才命不相當的境遇鳴不平。兩人在回京師洛陽的途中,經過當時的名城揚州,酒後白居易詩興爆發,隨即贈詩一首,劉禹錫瞬間感到知我心者非白居易莫屬,隨即作詩一首以示酬謝,學校教科書限於篇幅及考試的目的,隻教學生學習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於整體理解這首詩,很有必要將白居易贈予的詩作一並解讀,方能深刻領會此詩作的魅力。劉禹錫境遇波折源於朝廷的革新運動,革新運動向來是曆朝曆代必有的政治活動,但是部分改革運動造成的人事震盪往往非常激烈,伴隨著殘酷的政治傾軋,劉禹錫便是參加了革新運動付出沉重代價,不過由於不改革主導者,有幸避免的身死的遭遇,但也是被安排到邊遠地區長達二十三年,幾乎把最好的年華荒廢至小地方,這對才華橫溢的劉禹錫來說,是莫大的心理折磨,當然,在小地方也是主政官員,還不至於淪落至為養家餬口而傷神,隻是才思無法施展心中壓抑鬱悶,猶如白居易所言“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也有被貶的經曆,源於他自己“越職言事”,犯了官場上的大忌,在職場上,越級報告越過主管領導開展工作同樣是大忌,這本來還不至於白居易被貶,自己的詩詞被人斷章取義的拿來評議為諷刺當朝執政者,朝廷隻好將白居易踢到江西九江任職,於是有了名篇《琵琶行》。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首聯“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是表達了相逢時開懷暢飲的畫麵,在歌妓盛行的大唐,飲酒作樂少不了藝妓的歌舞伴奏,以表達兩人酒席上無拘無束的把酒言歡的場景,也暗示了彼此欣賞。頷聯“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白居易盛讚劉禹錫在寫詩方麵可稱“國手”,即表示其有登峰造極層次的才華,表達了白居易對劉禹錫才華極大的認可,然而卻不得不麵對“命不由人”的現實,為續寫劉禹錫曲折的仕途作鋪墊。頸聯表達了朝廷官員風風光光,而滿身才情的劉禹錫卻淪落地方承受寂寞,長時間的地方經曆蹉跎了最美好的年華,為劉禹錫打抱不平的同情之心躍然紙上,這裏也有批評朝廷權貴的意味,批評他們罔顧人才難得,而自顧春風得意。尾聯一語點出劉禹錫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和過長時間,因為才氣過高,遭受曲折倒也正常,然後劉禹錫卻被埋冇長達二十三年,這個曲折太重,為他的遭遇鳴不平的共情之心瞬間昇華。然而埋冇才華二十三之久,太久了,如此坦率和真誠的語言,劉禹錫被白居易的共情感動了,故有“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來酬謝,此後兩人的關係如膠似漆,為後來的頻繁互贈詩詞埋下了伏筆,兩人的感情昇華至劉禹錫所言的“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總而言之,他們的基友情無以複加。

論詩詞鑒賞,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不管是寫作手法還是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更有價值且振奮人心,能收錄到中學課本上,自是有其不言而喻的道理。劉禹錫的酬答詩中,首聯迴應白居易所說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先是敘述自己二十三先後被貶謫至巴山和楚水的淒涼之地,這些地方即四川山區、廣東連州、重慶奉節、安徽和州等地,今日看來這些區域同比而言依然是非常落後,對比詩人所處的時代來看,相對京畿中心長安洛陽周邊地區而言,淒涼之地雖說誇張了,也基本上屬實,畢竟對於滿身才氣的人來說,遠離權力中心缺少得意的日子,因此用“棄置身”形容自己淪落到小地方。顯然在經濟發達地區為官顯然比窮山惡水風光很多,遠離繁華都市中心,遠離施展滿身才華的平台,最應該發揮才能的春秋盛季,卻被朝廷棄置,甚感委屈和歲月蹉跎,歎息自己的才華冇有得到命運的眷顧。

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表示作者結束貶謫生涯迴歸後,時過境遷,昔日的好友都離去不在,徒然吟誦笛賦以示懷念,二十三年後已是恍如隔世,不管是朋友還是自己都已麵目全非,即使回來也是惆悵不已,對自己的遭遇更多的深感意難平。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必須背誦且是必考的名言,這句反映了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感,表明他並未因蹉跎二十三年歲月而意誌消沉,以沉舟和病樹比喻自己,終會迎接曙光的到來,也有勸白居易坦然接受世事變遷和官宦沉浮的內涵,這樣的意境顯然遠勝過白居易的贈詩,意義也更為深刻。劉禹錫在心理承受能力上也比和他一起因革新運動而被貶的柳宗元強,柳宗元未等到曙光的到來,中年之際便病逝於貶謫之地廣西柳州,劉禹錫告訴世人“病樹前頭萬木春”,而柳宗元告訴世人“千萬孤獨”,足以見得,劉禹錫豁達的心態乃是他逆境時的精神支柱,更是今人應汲取的精神內涵。尾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表達了由衷感謝白居易的共情之心,也是此詩“酬樂天”的標誌所在,俗語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得到白居易的認可和寬慰後,劉禹錫表示由衷的感謝,也順勢以詩明誌,表達出作者自己將會振奮精神重新投入人生的新階段和繼續保持堅忍不拔的意誌。白居易收到酬詩後,想必也是非常欣賞劉禹錫這首回饋詩作,後來白居易在他們的贈酬詩合集中寫序言時,稱其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為神妙之句,無疑的是,後世對劉禹錫的這兩句詩同樣高度讚譽,評價其為神助之言及有道之言等。

從白居易醉贈的詩句看來,他們未見之前,白居易對劉禹錫情況想必是非常熟悉的,其次從白居易的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看,劉十九即劉禹錫的堂哥劉禹銅,表明白居易與劉禹錫家族素有往來,對於劉禹錫的才華以及他們參與的革新運動,必定是瞭然於胸的。年過半百初次見麵並成為至交的劉禹錫和白居易,自是彼此家族因素的影響,他們138首贈酬詩中,初次見麵後的贈酬詩最值得賞析,其餘的136首詩中,再無與之相媲美,足以表明,揚州的初次會麵是何等的重要。他們初見的年紀對很多古人來說,已經是垂暮之年,黃昏戀都是老年男人對年輕女性,而兩個“老年”男人竟然可以上演一場“黃昏戀”。所謂人生若隻如初見,“初見”是人際交往中極為關鍵的要素,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首因效應,也即指第一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倘若需要麵見一位新人,需要著重注意首次見麵的形象,因為初見是奠定彼此關係的基礎,猶如白居易與劉禹錫一樣。

不管是初次見麵的劉禹錫,還是垂垂老矣的劉禹錫,在收到白居易的贈詩後,都是保持一貫的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後人高度稱讚劉禹錫的地方,故將他稱為詩豪也是實至名歸。在遺留經典詩篇的唐代詩人當中,積極樂觀排行第一的非劉禹錫莫屬,消極悲觀的詩人比比皆是,這也是劉禹錫值得後人欣賞之處,身而為人的劉禹錫,想必也有一些悲觀的時刻,但他幾乎不流露悲觀情緒,總是能創作出積極樂觀的篇章,也是他能承受二十三年棄置身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最終還朝任職,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從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贈酬詩篇來看,他們的深厚友誼固然離不開他們同朝為官的基礎條件,但是能夠成為生命至交,則是來源於他們彼此欣賞和認可,早在他們認識之前,白居易就曾表達過對劉禹錫稱讚的詩句,而且還不顧及劉禹錫貶謫的身份,可見在白居易心中早就認可了劉禹錫,後來他們揚州初次相逢,便飲酒暢談,所以纔有了白居易的醉贈詩篇,冇想到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他們經常贈酬詩篇。

深厚的友誼來源自彼此強大的共性和吸引,倘若不是白居易對劉禹錫的肯定和欣賞,白居易難以創作出如此感同身受的贈詩,劉禹錫也不可能寫出這麽豁達的酬答詩,若非推心置腹的情感傾訴,後世哪能見識到這麽精彩絕倫的贈酬唱和詩篇。白居易最好的朋友應該是元稹,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向元稹(家族排行第九,故稱元九)吐露了自己心聲,從文章可以看出,白居易儼然把元稹當作刎頸之交來對待的,從白居易在元稹逝世後作詩《夢微之》可見一斑,詩中言道“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更是感人肺腑,元稹也是幸福的,殊不知去世後還有人這麽深情的掛念他,這首詩可能是白居易回味他們的書信及互贈詩詞時後,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有感而發。劉禹錫也與元稹交好,用現代化的語術,他們便是唐代詩壇裏的鐵三角,曆史名氣上,元稹雖不如白居易和劉禹錫,可促成劉禹錫和白居易成為好朋友,元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總之更為核心的是,他們三人之間必然有強大的共性和彼此欣賞之處,纔可以成為唐代詩壇裏的佳話,再者,元稹的才華也不一定輸給劉白,大詩人杜甫的名氣飆升也與元稹有莫大的關係,元稹攥寫《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一文發表後,才使得杜甫飆升至詩聖的曆史地位。

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的友情,曆來是佳話,其中白居易與元稹的風流韻事也是諸多人欣羨不已的,論豁達的精神境界,還是學習劉禹錫為妙,劉禹錫是史上少有的豁達精神的文學家。懷纔不遇的人隨處可見,自命不凡的人比比皆是,任何時代都不缺乏才情滿滿的人,更不缺風流浪蕩之人,同樣也不會缺小人得誌的情形,社會現實就是能讓你發揮才華的平台抑或稍縱即逝的機會,往往遙不可及,命運註定你不能出人頭地,你也無可奈何,但在無可奈何之時,保持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豁達精神,實屬難得,更是適合作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再者,雖然年輕人無法體驗老年人“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心態,但是多看老年人精神麵貌,尤其是養老院的人,就深刻明白到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宏闊胸襟,是多麽值得人們欣賞,冇有對生命的熱愛和激情,難以道出劉禹錫這樣的語句,畢竟幾乎所有人多是呈現李商隱式歎息心態,而劉禹錫是寥若晨星。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